祝银海
清华大学能动系工程热物理所
党支部书记、副所长、长聘副教授
问:目前国内绿色低碳供热技术发展状况如何?
答:近年来,在“双碳”目标驱动和政策密集支持下,我国绿色低碳供热技术已进入“多元突破、场景落地”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技术多元化、应用规模化、政策体系化的特点。
从技术类型看,当前国内绿色低碳供热技术形成了“以热泵为核心,余热回收、可再生能源供热为补充”的格局。
政策体系方面,除《推动热泵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外,地方层面也出台了针对性措施:河北对工业热泵项目给予30%的投资补贴,江苏将余热回收纳入绿色工厂评价指标,山西试点“光伏+热泵”供暖电价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推动技术应用从试点走向规模化,2024年工业领域低碳供热技术普及率较2020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
不过,行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一是高温领域技术瓶颈,现有热泵在150摄氏度以上供热场景(如炼化反应釜)能效比不足2,难以替代燃气锅炉;二是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如二氧化碳压缩机的精密轴承主要来自德国、日本,国产化率不足30%;三是成本问题,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初期投资比传统电加热高50%~80%,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担。
总体而言,国内绿色低碳供热技术已进入“技术突破-政策激励-场景验证”的良性循环,随着高温热泵、国产化部件等技术的成熟,未来3~5年将迎来更大规模的应用爆发。
问:绿色低碳供热技术如何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答: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工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3,其中供热环节是能耗与碳排放的 “重灾区”。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例,其生产链条长、工艺复杂,从原油开采到炼化加工,多个环节依赖高温供热:原油集输中,因油井分布分散、管线跨度大,需持续加热以防止原油凝固,传统水套炉加热技术不仅能耗高,每台设备年碳排放可达数百吨,还存在热效率低(通常不足80%)、燃料浪费严重等问题。
绿色低碳供热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降本增效,通过高效利用能源(如热泵技术能效比可达 3以上,即1千瓦时电可产生3千瓦时电当量的热量),直接降低企业能源支出;二是合规升级,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碳关税等政策逐步收紧,企业采用低碳供热技术可减少碳配额支出,规避 “高碳惩罚”;三是竞争力提升,在全球产业链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采用绿色低碳供热技术的企业能更好满足国际市场的 “碳足迹” 要求。
因此,绿色低碳供热技术不仅是企业响应国家政策的必然选择,更是降本、提质、增效的核心抓手,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