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油田深化改革打造提质增效新引擎

加快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推动财务数智化转型,探索一体化管理模式,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

西北油田深化改革打造提质增效新引擎


近来,“厂院一体化”一词在西北油田成了热词。“从‘厂院融合’到‘厂院一体化’,意味着采油厂和研究院真正变成一家人。”西北油田企管法规部经理张炜说,“厂院一体化”是落实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关键举措,通过改革推动厂院在产量任务、共同研究、产能建设、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同目标、同责任、同考核,进而实现油田制定的“夯实开发基础、提升开发水平、技术人员素质能力大幅提升”目标。

近年来,西北油田坚持问题导向,依靠改革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以重点领域突破带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整体提升,改革深化提升与生产经营不断取得新成效,2023年5月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名单;今年以来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一利五率”保持油田企业领先。

加快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推动深层油气高效开发

近日,于奇5-21X井获得油气突破,这是今年于奇西地区部署建产的第14口井。于奇区块以“超稠油”闻名,曾连续多年坐“冷板凳”,如今一跃成为增储上产的“座上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北油田科研管理机制改革。

“西北油田按照‘一室一厂’优化室所结构,研究院专家团队、科研人员下沉采油厂提供科研支撑,提升区块研究质量和效率,推动难动用储量有效动用。”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塔河开发研究所油藏研究一室主任金燕林在采油一厂驻厂,她介绍说,2022年至今,于奇地区投产新井30口,最高日产原油量达930吨。

今年初,西北油田还启动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机构改革,两个研究院的研究所由16个优化整合为12个,管理部门由13个优化整合为10个,进一步推动科研工作专业融合、效率提升。

同时,西北油田与石勘院、工程院、物探院建立融合共赢的合作模式,优化整合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实验平台等;与系统内外10余家单位签订战略协议,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攻关,集聚科研力量破解勘探开发工程难题。目前,该油田正加快推动缝洞型油藏堵水提质提效等6项课题成果转化。

推动财务数智化转型,更好支撑战略规划落地

日前,西北油田印发财务数智化转型方案,加大“数据+平台+应用”模式创新应用力度,进一步推动战略型集约化财务管控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油田高质量发展。

西北油田聚焦价值创造,积极探索财务管控体系与业务发展体系高度契合、融合互促的路径,推动油田战略规划有效落地。他们深化财务经营职能集约管控,以分类、分级评价推动资产集约创效,从区块到单元再到单井,逐层开展以效率、效益、效能为主线的低效、无效和负效资产识别分析,进一步促进资产结构优化提升。

该油田创新实施衔接资本及损益预算、新老井联动的两级增存量预算管控机制,围绕老区综合治理、自然递减管控、效益开发优化等,开展预算投放、管控、分析。及时发布“开发单位增存量经营指标预警”,组织各单位针对预警动态优化方案,保障生产经营平稳运行。2023年,油田吨油措施费用、吨油注气费用分别比上年明显下降。

他们强化信息化应用,提升业财数据治理效率,全面开展数据价值挖掘,构建覆盖7大领域的14项管理会计工具,大数据分析成果为各级管理人员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基层单位配备17台财务机器人,搭建了人机协作的新工作模式,油田财务业务处理全流程提效超30%。

探索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提升产建质量效率

“这口井靶点设计存在一定风险,现在我们正准备多方视频会议,重新优选靶点。”近日,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西北油田塔河产建项目部经理杨敏连线院厂攻关团队,指导塔河十区的某口新井快速优选合适靶点。

西北油田坚持多专业联合攻关,今年组建了塔河产建项目部、顺北产建项目部和采油工程项目部,统筹目标需求开展联合设计,实现从源头促进地质目的贯穿产能建设全过程。

“通过项目化运行,塔河油田实现地质目标和风险管控双兼顾、作业环节衔接有序,局部提速与整体提效双兼顾、开发技术迭代更新,协同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杨敏介绍。

西北油田持续优化一体化管理,成立油田公司一体化工作小组,下设勘探开发、地质工程、科研生产、技术经济四个专项工作组,建立协调机制,配套考核办法,形成有机联动、高效协同的一体化管理格局。

在一体化管理模式推动下,多项生产经营指标持续向好。在“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基地”,钻井平均周期相比三年前缩短46%,多口井钻井周期短于100天。


信息来源: 
2024-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