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里塔格“刀片山”联合找油

在秋里塔格“刀片山”联合找油


  编者按:中国石化的西北油田和中国石油的塔里木油田矿权区块相连、工区交错、道路相通、油井相望,他们在塔里木盆地深耕多年,均有多个重大发现,但在盆地整体构造认识等方面却各有侧重,如同拿着半张“藏宝图”,谁也摸不透盆地整体情况。2020年秋,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合作开展首个重点项目——库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让这张“藏宝图”合二为一。目前,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双方联袂打造的“中中合作”新标杆,填补了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山地地震采集的空白。本文将为你讲述项目合作中突破勘探禁区不为人知的传奇历险故事 。

  

  从新疆库车往北约20公里,有一处逶迤蜿蜒、雄劲挺拔的南天山支脉——秋里塔格山。棕褐色的山体齐刷刷像刀片,断崖耸立如林,被喻为“黄羊和雄鹰都无法到达的地方”,也被大家称作“刀片山”。因地势险要、地质条件复杂,这里被国外地质专家断言为勘探禁区。

  2020年秋,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以下简称“中-中”)合作的首个项目——库车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就在这样一个“山羊站不稳、鹰过刮层毛” 的地方展开。

  双方以寻找油气大场面为共同目标,向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起进攻。这场战役汇集了最先进的技术、最精良的装备、最优秀的队伍。目前,该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资料解释成果丰富,为山前复杂构造地震地质解释奠定了坚实基础;共完成4万余炮,提交中新生界碎屑岩各类圈闭10余个,提交有利钻探目标井位两口,节约投资5000万元。

秋里塔格上空的“鹰”

  在秋里塔格山,来自中国石油的物探247队副队长熊建华用手机拍下直升机悬停山尖接队员下山的惊险场景,被新华社转发成为全球热点短视频。

  “真牛!这画面太惊心动魄了。”网友看后评论。

  这是“中-中”合作有史以来在南疆地区实施的最大最复杂的三维工程,工区超过100米高的断崖就有百余个。

  该项目是大兵团作战,要安排好“兵力”,少不了高明的“指挥官”调兵遣将。

  时任西北油田副总经理、总地质师的云露挂帅出征,深入现场指导把关。双方成立技术支持组、项目管理组、踏勘工作组、工农协调组常驻现场,全力保障项目运行。

  “技术方案几易其稿,研究人员通宵达旦,踏勘之精细,应对策略之精准,是我工作以来头一回遇到的。特别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绝壁地形,只有专业物探团队利用顶尖级别的设备才能胜任。”说起这个项目,西北油田物探专家侯海龙感慨万千。

  如何谋求先胜,作战方案至关重要。双方进行了4次技术研讨和深入交流,针对勘探目标、地质任务、方法设计、技术保障等反复论证。项目设计人员历时一个半月,行程万余公里,走遍工区的每一个角落,为项目成功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优选三维地震采集方案,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震采集设计人员经过近两个月的精细模拟和充分论证,为项目量身定制了集特色技术、特色装备、特色施工组织为一体的攻关方案。

  开工即高效。该项目重兵云集,各种“海陆空”采集装备从海外和国内各探区紧急调回,源源不断地集结到一起,汇聚成攻坚的磅礴力量。

  2021年,在秋里塔格山之巅,写满了石油勘探的传奇历险故事。

  秋里塔格山脉,陡峭无路、地形复杂,山体北翼为断崖,落差大,难以攀爬;山体南翼受风力侵蚀,呈刀片状,地层破碎、光滑,攀爬难度大,危险性极大。

  “只有直升机能将工人带到山顶,有丰富山地工作经验的老队员都爬不上去。”飞行调度郭志江说。

  “放线班6组、放线班6组注意了,安全帽戴好,检查一下装备,马上准备登机。”郭志江向登机预备点的放线工们喊话。

  伴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和落地时吹起的沙土,放线班6组的4名放线工低着头、弯着腰, 快速登机。

  在山前直升机临时停机坪,郭志江把人员送上山后,又用手势引导另一架直升机下降。吊钩落地,在飞扬的尘土中,地勤员李继迅速把吊钩挂在吊带上。

  直升机是秋里塔格上空的“鹰”,它除了运送工人上下山,还能将山外的各种设备物资吊运到山里。

  上下配合,地空协调,直升机一次可吊起几百公斤的重物,一天能飞几十架次,极大地提升了物资运输的效率。

  李继说,用直升机辅助生产,既安全又高效。过去,10个兄弟最少要花四五天才能送上山的物资,现在10来分钟就能搞定。

  2月26日,是吊装作业最繁忙的一天。郭志江的飞行计划上记录着:飞行45架次,吊运21个钻井机组的物资和人员。

  直升机、无人机、无线仪等现代化、高端化、轻量化设备的投入,为山地勘探插上了腾飞的双翼,辅助和保障了项目生产。

  2022年4月25日,项目顺利完工。

  “复杂城区、高难山体,被英勇的石油石化人踩在了脚下。”集团公司油田部高级专家宋桂桥、西北油田高级专家杨子川多次深入现场指导工作,由衷地感叹。

悬崖峭壁上的红色“黄羊”

  物探队是寻找油气的“先头部队”,没有路的地方,需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在“黄羊和雄鹰到不了的地方”,项目组抽调精干队员组建“飞虎队”,在接近90度的悬崖峭壁上凿路。他们带着铁锤、钢钎和大绳,徒手攀岩到山顶,打下钢钎,系好大绳,开辟出一条条爬山的通道。

  两千多名员工凭借“飞檐走壁”的功夫,飞跃深沟险壑,把“刀片山”踩在脚下,用双脚丈量每一处高地,用双手布下每一条测线,犹如一只只红色的“黄羊”,闪耀在秋里塔格的千岭万壑之间。

  山脚下,穿戴好攀山装备的西北油田物探监督赵献立向现场监督组组长苏心华请战:“苏工,您年龄比我大,我去检查断崖上接收点的埋置质量。”苏心华摆摆手:“我是组长,你们四个跟着我。”

  大家不再吭声,他们和物探队员一起上山,全过程视频录制,留下影像资料。白天检查排列、钻井、施工安全;晚上召开碰头会,汇总信息数据,部署第二天的检查计划和重点,常常忙到凌晨。

  在野外地震采集生产中,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多次攀上“刀片山”,他们与施工技术人员讨论技术对策,保证技术方案落地不走样、技术标准执行不走样。

  在高难山体施工,很多时候装备还要靠人拉肩扛。一台钻机重680公斤,拆开后,单件的重量也有80公斤。

  “打井容易转场难”。为了解决钻机转场的难题,他们发明了用绳索在两山间运输的办法,将分拆下来的部件通过滑轮和绳子滑到对面的山头去。

  “刀片山”不止攀爬一遍。测量、钻井、下药、铺设仪器、爆破、数据采集,每道工序都要在尖峰上走一趟。光数据采集的接收点,每20米就要布设一个,整个项目下来有几十万个接收点,每一个点都要靠人工布置,要确保施工质量,难度可想而知。

  宁要一条过得硬,不要十条过得去。西北油田强化三级质量管理,联合召开质量分析会67次,开展联合检查21次,精准把控质量。

  “这口井井深合格、下药到位,焖井时间长达8分半钟,我非常满意!”苏心华在检查钻井作业后兴奋地说。

  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施工,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比如,在作业中,沙土、石块会顺着陡崖往下掉落,汇成一条沙石“小溪”,伴随着“哗啦啦”的响声,沟底会下起一阵“沙石雨”。

  3月27日,飞虎队员张继彪在山顶布下一个节点仪,他的脚下就是百米悬崖。由于山体风化严重,一挪脚,石子带着尘土就“哗哗”滑落。

  队员们三次挺进秋里塔格,攀悬崖、闯深谷,累计开辟道路3500多公里,打钢钎2万多根,铺大绳50万米,磨坏胶鞋3.4万双。

  队员们与艰险相伴,在“刀尖”上穿行。2021年5月18日,项目完成采集验收,部署满叠面积343.116平方公里,通过验收的地震记录一级品率达到98.12%。

善打硬仗的“勘探尖兵”

  秋里塔格是块试金石,检验着双方的实力。

  “太难了,简直比登‘蜀道’还难。”西北油田研究院天然气项目技术骨干韩博说,这里的油气储层深埋在山体6000米以下,形成背斜构造,外形类似拱起的锅盖,呈现“构造带轱辘,高点带弹簧”的特征,难以精准确定圈闭位置。

  4月20日,中国石化石勘院、物探院和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单位的专家联手,集智聚力攻坚。

  “能否用前期二维资料五维差值法填补漏洞?” 针对物探资料有浅层缺口的难题,西北油田处理专家马学军提议,通过讨论碰撞,大家一致认可。

  于是,他们借用塔里木油田公司东秋6区和8区的资料进行填补,并凭借三维立体成像技术最终成功刻画出地下潜力油气圈闭。

  随着一张张优质剖面的“新鲜出炉”,库车地下地质构造终于露出真容。

  一场硬仗打完,接着又是一场硬仗。

  该项目南部覆盖库车市主要城区,北部跨越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地质条件复杂,山前带复杂地震资料处理是世界级难题,项目运作难度之大、复杂程度之高,超乎想象。

  为了避免天气转暖后农田区春灌给后续施工带来不利影响,虎年的春节,队员们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

  大年三十的塔里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帐篷就支在工地上,朔风呼啸,队员们早上起床看到帐篷里面都结了一层冰。即便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测线一直在延伸,钻机一直在轰鸣……

  晚上9点,震源开始施工,炮声不停,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邃的夜幕下,仿佛是预祝他们胜利凯旋的礼炮。

 


信息来源: 
202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