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韵律段 河道变“良田”

西北油田:注水韵律段  河道变“良田”
 

孔守曾

    “今年以来,河道砂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明显,水驱控制程度达82%,日生产原油比去年增加了178吨,大伙继续加油啊”。近日,在采油一厂措施分析会上,开发研究所所长王佳乐高兴地宣布。
    河道砂油藏是国内最难开发的油藏之一,目前投入生产的8条河道以注水开发为主,水平井居多,地质储量达1100万吨。但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地层能量不足、水驱效果变差、措施见效不明显等问题,技术人员转变思路,分组挖潜,使难以开发的河道终于变成了可耕作的“良田”。

精细研究 重新认识韵律段

    转变挖潜思路,常常能做到“柳暗花明”。技术人员从地质认识、精细描述入手,首次对河道砂油藏的目的层进行韵律段小层划分,将AT9、TK1115、TK7226等三个河道至上而下细分为三套韵律段,这为分层注采提供了技术参考。
    “经过论证,河道砂剩余油主要聚集在井间及构造高部位,呈片状或带状分布,断层附近也有大量剩余油,而且第一韵律段相对丰富,是挖潜和动用的重点。”技术员李宗睿介绍说。
    为确定合理的注采参数,技术人员首次应用数模建模技术,对河道砂高渗条带分布及注采参数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各河道薄而窄,且很狭长,就是“非均质性”很强,韵律段内的高渗条带,常造成注入水沿层突进,引起油井高含水,甚至造成水淹。
    通过研究,技术人员确定了最佳的注采模式:就是实施周期注、周期采,注采比为1:1最合适,注采周期为9个月为宜。同时,采取大排量注水、短注长停等措施为地层补充新能量。
    技术人员还通过对31个注采单元分类分析,明确了河道砂注水效果评价方法,归纳了六类能量分类曲线模型。该厂总地质师马洪涛认为,构建稳步上升型、小幅回落型等能量形态指示曲线,为指导不同地质模式下的注采参数调整提供了科学参考,是河道砂油藏开发的一个里程碑。

分组挖潜 创新“耦合控窜”技术

    河道砂油藏韵律段水驱控制程度低,技术人员结合井组实际,分组挖潜,创新实施“耦合补能控窜”技术,在国内尚属首创。
    “耦合补能控窜技术,其实就是针对能量亏空严重及高渗条带发育的井组,采取油井关井、水井持续强注这种方式,快速给地层补充能量,强注期间由于油井关井,注采压差减小,降低了水窜风险”。负责河道注水开发的技术员何雪芹介绍道。
    技术人员首先在TK1115-2H井组和TK1115-5H井组实施了先导试验,其对应的两口油井在周期内增油效果明显,于是她们就将耦合注水技术推广到其它弱能量井组,通过在三个河道的10个井组开展耦合注水,累计增油3.2万吨。
    针对能量保持程度较高、但生产效果较差的井组,在水平段跟端实施单采生产。比如发现TK1115-3H井水平段仍有1.6万吨剩余可采储量,通过层内补孔改善注采效果,实施后日增油13吨。AT9河道是典型的“水井注不进、油井采不出”井组,技术人员对井间连通性重新进行识别、刻画,重建3个井组的注采关系,平均动液面从3000米上升1500米,提高了增油能力。
    另外,利用能量形态指示曲线指导注采参数调整,实现了精细注水。AT9-5H等9口井的河道宽、落差大,井组连通性极差,属于低能低效井,技术人员采取上调注采比、重建井网、改造储层等措施,单井生产能力增强了。目前,对23个井组进行了注采参数优化,累计增油1万余吨。

信息来源: 
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