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原油产量突破一亿吨

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原油产量突破一亿吨  

      1月24日,中国石化新闻办宣布,中国石化西北油田累计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七千一百一十吨,成为我国以海相碳酸盐岩油藏为主实现原油产量一亿吨目标的油田,对于进一步提高对海相碳酸盐岩油藏在我国油气资源中的重要认识,推动扩大380亿吨油当量古生界海相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塔里木盆地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也是我国剩余油气资源量最大的盆地。1984年9月22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的前身——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首次在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构造上的沙参2井开采出了高产油气流,日产原油1000吨,天然气200万方,首次实现了中国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勘探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97 年,随着沙 46 井、沙 48 井先后获高产工业油气流,继而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古生界海相亿吨级大油田——塔河油田,标志着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结束了我国海相古生界没有大油田的历史。同期,陆续在塔里木盆地的8个层系发现了雅克拉、轮台、阿克库木、西达里亚等10个油气田。此后,西北油田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4年,主力油田塔河油田成为中国石化国内第二大油田,2006年跻身我国陆上十大油田之列,2007年,西北油田原油产量突破500万吨,2013年原油产量突破737万吨,油气当量近900万吨。
  技术创新为原油快速增产提供不竭驱动力。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国内外尚属罕见。面对极其复杂的特殊地质条件和“超深、超稠、高温、高压、超矿化度、高硫化氢”的世界罕见的勘探开发难题,西北油田多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完善了我国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建立了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整套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优势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形成了缝洞型油藏描述技术、超稠油开采技术、超深复杂地层钻完井技术等勘探开发十大配套特色技术系列。2010年、2014年,《塔河奥陶系碳酸盐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学降粘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油公司模式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坚强保障。西北油田在国内油田中率先实施“油公司”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了“组织结构扁平化、工程施工市场化、服务保障社会化、生产运行集约化、作业装置自动化、经营管理流程化、基础管理信息化”的特色现代化油公司管理模式。目前油田以3800多人的用工总量,撬动3万余人的市场规模,运转一个年产800多万吨油当量的大油气田,与同等生产规模的油田相比,机构设置最精、管理人员最少、劳动生产率最高。经济指标屡创新高,人均产量、效益、利润等指标连续多年在国内陆上油田中名列前茅。
  西北油田秉承“黑色资源、绿色开发”理念,把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措施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集输处理的全过程。引进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热解析”工艺处理受原油污染的受浸泥土,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以电替油”项目实现了主体区块注气、网钻、修井等设备用电接入率达到100%,大幅度减少了碳排放量。利用市场优势采用BOO模式、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在抽油机节能、LED灯推广等方面实现了多方共赢。单井太阳能风光互补发电、余热利用、热电联产等新技术在多处落地应用,有力推动油田成为绿色节能、低碳发展的领跑者。
  精细管理,智慧开发不断提升油田发展竞争力。“功勋井”沙48井作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首批勘探井,自1997年建产以来累计生产原油74.2万吨,天然气4050万方,创国内单井产量最好水平。西北油田快速推进智能油田建设,19座中小型站库、28座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1899口采油井实现了远程自动控制、125座站库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全覆盖。在低油价下,油田坚持走低成本发展之路,吨油成本连续下降,抵御寒冬的能力明显增强。
  2016年,顺北特深油气勘探取得重大商业发现,是近十年来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的新亮点。顺北区块目前已经建成40万吨产能阵地,规划一期产能建设目标达到100万吨/年,将为中国石化西部资源接替提供新的支撑。

信息来源: 
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