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温情留住38只“候鸟”

 用温情留住38候鸟

  本报记者 连鑫龙 通讯员 赵逸飞

  家住河南开封的卢世浩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去上班,他看着卧室里熟睡着的儿子实在不舍得吵醒他。与许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同,作为石油工程监督中心的一名监督人员,他这一走,又要有两三个月见不到家里人。

  像卢世浩这样的情况,在该中心一共有38人,他们在西部沙漠里工作,返回内地城市生活,每年往返行程达上万公里,被大家形象的称为候鸟

  在这38候鸟中,年纪最大的有46岁,最小的也在现场工作了3年,都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工程监督主要分为录井、固井等五种,是最早介入钻井现场的部门。而监督人员进驻井场的几个月,通讯十分不便,整天和泥浆钻具打交道,很难顾得上家里。

  近几年,由于国际油价的下跌,职工流失对工作质量与效率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如何留住这38候鸟,成为石油工程监督中心领导班子必须要做好的功课。

  近几年,监督中心先后开展了对年轻职工的植入式培训,组织结构的改革,青工创新创效激励办法,从人才成长渠道、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用制度和感情留住人才。

留下这些已经成长为业务骨干的候鸟,就是各党支部、各基层支部书记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的体现。中心党委书记蔡雨田对党员干部作出了要求。

  外围项目监督部,主要负责塔河主体区块以外区块新井施工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他们所管理的单井,不光有地处顺北、塔中、巴麦等深入沙漠腹地的,还有位于皮山、图木舒克等地的孤井。有的井外出采购补给一次,在路上要花掉2天多时间,工作环境异常艰苦。

  在跟进工作进展情况的同时,最让该部党支部书记杨红满操心的,是这个36人的团队中,占比达30%11只候鸟。

这些候鸟都是80后、90后,要把人留住,首先要把心聚到一起。杨红满介绍道,我们要求支部委员在去现场时,要带去组织的关爱,带回员工的需求和建议。

  来自湖北的舒沙飞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参加工作6年多的时间里,每年有200天都驻守在钻井现场,他的身影遍布顺北1、顺南5、昆仑101等多口重点探井的作业现场。被大家戏称为驻井小王子,多年的井场生活,让他多了一份与年龄不相符的从容与淡定。

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每个井上都专门架设了信号塔,而且也联通了网络,虽然速度慢,也能联系上家人,他们对我的工作更支持了。

  不久,该中心将在专业监督中按照技术序列进行分类评级,彻底打通专业人才成长的渠道。用科学的管理,真挚的情感,让候鸟在这里安心、开心的工作。

 

 

信息来源: 
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