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着“飞机”去巡线

开着飞机去巡线

本报记者 连鑫龙 通讯员 刘亚雄

“3号线准备巡线。”726日上午,接到起飞指令后,11-1计转站员工柳小刚操控着飞机慢慢升空,短短10分钟,就完成了从站到单井11公里的巡检任务,徐徐降落在停机坪上。这看起来像是电影大片里的画面,在采油三厂千里油区已经成为了现实。

采油三厂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工区穿越4个乡镇和13个村庄,2534公里的输油管线纵横交错在棉田、水域、胡杨林之间,管理的507口油井中大多为高含硫化氢井,因此对输油管道安稳存在着极大挑战。

柳小刚是采油三厂十一区项目部的巡井工,主要负责11口井200余公里管线的井口维护和巡检任务。他坦言:以前完成一次巡井需要12天,有时遇到特殊情况,耗时更长。即便如此,对于一些穿越水域和棉田的管线,也无法面面俱到。

针对这种情况,该厂不断探索新的巡检方式和管理模式,早在两年前便引进了首台无人机尝试巡检并取得成功,去年6月又引进多台小型无人机加大巡线力度。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先后通过管道坐标GPS打点定位、订制开发管控平台,GPS自动巡航等实现无人机自动巡检,为下一步无人机全覆盖、全方位巡线及应急处置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以往,两千多公里管线全部巡完,需要18人,耗时1个月,现在通过无人机,只需要几名飞手,在一天之内就可以全部巡完该厂副总工程师周全介绍,无人机巡检的画面,不但可以传送给操作人员,还能实时传送至采油厂的指挥大厅,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部署。

目前,该厂以计转站为基点,采用无人机驻站式巡检的方式,覆盖了所有的高产井、重点井、高风险井,通过前期的实践,管线安全运行和刺漏发现及时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上半年,我们就利用无人机巡检及时发现处置刺漏8井次,污染治理费同比下降128万元,单次管道刺漏污染面积下降63%。极大的减少了管线刺漏后大面积污染事件的发生。周全说道。

 

信息来源: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