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烨

十年铸利剑  尖兵竞风流

张烨,男,汉族,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研究生在读,2000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国家青年向西部去”的号召,毫不犹豫地来到大沙漠深处的塔河油田。他长期专心致力于攻关超深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层改造这一世界级难题,成功攻克了塔河油田多项复杂的油田开发技术难题,迅速成长为西北油田酸化压裂专业技术人才。在张烨数年的努力下,已培养了十几名储层改造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在储改所独挡一面,有的在科研攻关中崭露头角,更有一些人已经走出储改所,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分公司在储层改造领域做更多贡献。

他先后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形成了大型复合酸压改造技术等9项具有塔河油田特色的储层改造技术系列,其中超大规模酸压改造及配套技术,经中国石化科技鉴定委员会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酸压建产率由2004年的44%上升到2007年的70.6%,并连续7年保持在70%以上,累计增油2517.88万吨,协助落实探明储量原油1.75亿吨,天然气135亿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局级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论文46篇,参编专著2部。获得“中国石化青年岗位能手”等18项荣誉称号。2013年获中国石化劳动模范称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张烨刚到塔河油田,南疆沙尘暴就给他带来了第一次人生的“美丽邂逅”。一次他和师傅乘车到井场上实习,途中突然遇上了沙尘暴,狂风卷着沙尘,滚滚漫天而来,车子一下陷入了天昏地暗之中,犹如进入混沌世界,车外除了沙粒抽打车窗,什么也看不到。在山清水秀南方环境中长大的张烨,人生中第一次碰到这样令人恐惧的场景。但在师傅的带领下,他仍坚持将剩下的井一个不漏地巡查完,看着满脸满身灰土的他,师傅诙谐地安慰他:“沙接风送去上井,这‘大场面’我们已经习惯了。要想保生产,一年里不吃上几两沙子,怎能顺利采出油,完成油田的生产目标啊!”

这一次“历练”,使张烨对石油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有了真切的感触。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达到自己立下的“一年要上手,三年要有一手,五年要成能手”的工作目标,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石油人。于是,他把实践当课堂,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凭着勤学好问,善于思考,很快在采油气技术岗位上崭露头角,并逐渐成长为分公司的一名科技尖兵。十多年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磨练了他坚毅的品格,同时也成就了他多彩的人生。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上天只会眷顾有准备的人。由于张烨工作勤奋努力,成绩突出,之前先后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中国石化青年岗位能手”、西北油田分公司“十大科技标兵”等荣誉。他一步一个脚印,才有后面的成功与殊荣。面对办公室橱窗里一件件闪闪发光的奖杯奖牌,张烨十分平静的说:“取得这么多珍贵的荣誉,虽无一不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但每个荣誉背后都是和同事们一起努力的结果,军功章里有大家一多半功劳。另外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是塔河油田给我们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发展平台!”

“放手让青年技术人员担当科研攻关重任、承担关键课题”一直是西北石油局“敢为人先,创新不止”企业精神的精准诠释。分公司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给青年人才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机会和通道,特别是在重大科研攻关这个“大熔炉”中锻炼青年人才。张烨就是在这个“大熔炉”中锤练出来的技术尖兵。自从积极投身于塔河油田采油工作以来,他长期专心致力于攻关超深海相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层改造这一世界级难题,成功攻克了塔河油田多项复杂的油田开发技术难题,迅速成长为国内知名的酸化压裂专业技术人才。

在张烨的带领下,几个青年技术骨干一起,共同承担起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效酸压改造技术研究”项目。实验室里一次次不顾疲倦深夜等数据,成果数据一项项分析辩论各抒己见,技术试验一趟趟不顾烈日风沙蹲守施工现场。“有志者事竟成”,几经奋力攻关,终于解决了塔河油田多项复杂的酸压改造技术难题,其中“特殊类型复杂油气藏压裂酸化改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了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酸化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塔河油田开发工作的推进,油藏储层发育程度逐渐变差,特别是对于井筒较远处的储集体,利用常规酸压工艺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严重影响着油井产能的释放。为了推动储层改造技术再上台阶,张烨开始了他再一次技术创新的征途。

在张烨带领下,技术人员突破传统酸压技术思路,探索超大规模、高泵压、高排量等不同酸压方式。酸压改造时要求现场连续施工,而一口井施工时间短则五、六个小时,长则达二十多个小时,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施工中需要时刻观察分析施工动态,及时处理异常状况保证施工顺利,一口井施工下来,眼睛熬红了,脖子挺僵了,腰也坐痛了,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论证与试验,最终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型复合酸压改造技术,使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储层人工裂缝半长沟通距离达到了140米以上,有效提高了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量动用程度。技术成果经中国石化科技鉴定委员会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西北油田分公司先后在塔中、玉北、天山南等外围新区块拉开勘探开发的序幕,异常高温、高破裂压力、特低渗等成为了阻挡在勘探开发大军面前的重要难题和“硬骨头”。在这些难题的攻关中,不管多苦多累,他都始终做到难事急事走在前,脏活累活干在先。“有一段时间攻关复合酸压工艺,他跟踪托甫台区一口井酸压施工,一直忙到凌晨3点多才回到轮台基地,第二天,大伙觉得他加班太晚,都劝他好好休息一下,可没想到一大早,他又乘车向大漠深处玉北区块的施工现场出发了……”身边技术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做为一名油田培养起来的技术尖兵,张烨带领团队秉承老一辈石油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旺盛斗志,扎根一线,顽强拼搏,使塔河油田在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超深低品位储层水平井分段酸压技术、地面交联酸深度酸压工艺技术、超深高破裂压力储层酸压改造技术、底水小跨度井层控缝阻水酸压技术等一项项特色技术攻关创新,最终使玉1-2X井、塔河10-P1井、于奇8井、托甫106井等不同类型油井春花绽放、焕发新生。酸压改造成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勘探开发的一把名符其实的技术利剑。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最初,分公司一位采油气首席专家、知名的水力压裂专家慧眼识英才,发现了张烨在储层改造领域的发展潜力,并将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策之以道,尽之以材,使他工作如鱼得水,一展才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储层改造技术难题。“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因此,张烨在此后的工作中,利用一切机会,发现人才,培养新人,对年轻员工他更是手把手地教,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技术尖子和业务骨干。在长期的科研攻关与实践过程中,更是利用自己在储改专业的优势,汇聚年轻人才,为分公司建立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储层改造专业团队,新一阶段又提出了“打造一流创新型团队”的管理目标。

2013年3月初,初来乍到的新员工还处在困惑期,为了让他们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知识,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储改所这个集体中,进入工作角色,三八节前夕他毅然决定放弃陪伴爱人的约定,亲自带领六名新员工赴南疆生产一线实习。刚到达南疆,就不巧赶上风沙大作,塔河工区刮起了沙尘暴,看到身边满脸疑虑的新员工,让他突然想起十几年前似曾相识的景象,心中顿生感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身边的年轻员工是分公司的未来,人才培养的重任今天又落到他的肩上,于是他开始琢磨着怎样将自己的学识和工作积累传授给他们。

完井测试中心井下工具库、特管中心管材库、压裂队地面设备基地、实验室、酸液配置站,马不停蹄,实习基地一个地方接一个地方地去实习;封隔器、油管、压裂车、仪表车等装置的特性,人不停歇,知识点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直到每个人都懂了、明白了,能举一反三地谈学习心得了,才算放心。在新员工眼里,他没有一点领导和专家的架子,完全是一位知识渊博又亲切和蔼的老师和兄长。

“那几天,南疆风沙特别大,到处一片灰蒙蒙的景象,周围空气飘满了灰尘,呼吸一口都能强烈地感觉到沙子直入口鼻,大家都带上口罩或者尽量少说话。各实习地点相距比较远,我们几个年轻人最后都感到筋疲力尽,屁股和凳子接触的刹那,都跟软泥一样摊开再也不愿意动弹,只有他,每到一处,就不厌其烦的给我们细致讲解,有时看他累的满头大汗,讲的嗓子沙哑,不忍心太多提问,他就主动问我们哪里还有不懂的地方。……遇到这么好的师傅,我们是幸运的,唯有将对师傅的感激化为工作中的动力,以后兢兢业业,力争上游,才无愧于师傅的教诲。”已成长为技术骨干的张雄每次谈起那次实习经历,都被所长身体力行、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张烨数年的努力下,已培养了十几名储层改造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在储改所独挡一面,有的在科研攻关中崭露头角,更有一些已经走出储改所,寻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分公司在储层改造领域做更多贡献。分公司有了他这样甘为孺子牛的人,塔河油田文化与精神精髓才在新员工心里生根发芽,一代一代的得到传承与发扬光大。

 

2010.11.9 工程院“师带徒“活动,TH12419井场张烨正在给徒弟讲解酸压的现场设备流程。 张润泰 摄影

2012.9.22 顺9-1H水平井分段压裂施工现场-储改所所长张烨与分公司首席专家林涛讨论分析施工异常情况。 宋志峰 摄影

2013.4.15 TK833CH现场 院副总工程师、储改所所长张烨和技术人员检验新型压裂液特性,带领青年员工练技能、增才干,建立技术复合型人才队伍。张润泰 摄影


信息来源: 
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