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怀忠




塔河有个“小铁人”

卫怀忠,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出生于河南济源市,1976年12月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历任井队钻工、司钻、负责人,分别在物资装备处、总调度室、生产运行处担任副处长,现任油田特种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兼党委副书记。

1984年9月22日,22岁的卫怀忠跟着铁人王守忠,带领12名敢死队员,在沙参2井奋战50多个日夜,完成抢险的任务,开启了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的新篇章。从此,卫怀忠就有了“小铁人”的称号。他多次被西北油田分公司评为先进个人、地矿系统“劳动模范”、地矿部“优秀青年”、新疆“新长征突击手”、中国石化“塔河油田110万吨产建项目先进个人”、中国石化“环保先进个人”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2013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0年过去了,油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山的冰雪悄悄爬上卫怀忠的鬓角,大漠的风沙在他的脸上刻下一道道痕迹,而昔日的“小铁人”依然在为油田兢兢业业地奉献着。

  

临危不惧的小铁人

1984年9月22日3时15分,新疆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出油了并发生了强烈井喷,震惊世界的奇迹就在一瞬间发生。

石油工作者顾不上喜悦和欢呼,在解放军和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全力投入到保井抢险的工作中。得知需要懂现场操作的人组成敢死队进入事发点时,时任6008井队副队长的卫怀忠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和队员们签订了保井抢险的生死状,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热爱的祖国。

由于放喷管线口不定期地自燃,虽然抢险小组已经筑起一道堤坝,将火源引到井架后面的抢险沟里燃烧,但冲天的火势,仿佛警示所有接近井架的人。终于,专家组制定出抢险方案,但需要有人用含有集束石英砂的高压水枪切断方钻杆才能关井。在这紧急的时刻,卫怀忠站了出来说:“我熟悉操作,我去。”那天他还发着高烧。

井口外数十辆消防车、压裂车严阵以待。卫怀忠抱着高压水枪冲入“油雨”,顶着喷洒出的石油在空气中形成的薄薄黑雾,爬上钻井架,登上钻台,同事们只能看到他模糊的背影,他们从来没有感觉时间过得如此之慢。

二十来分钟,在人的一生中何其短暂,但对卫怀忠却是从未经历过的考验。突然,从井口冲出一股强劲的油气流,大家从远处只看见井架台上那个背影完全被一片黑蒙蒙的烟雾吞没。但很快,大家知道方钻杆已被卫怀忠成功切断。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方钻杆被切掉的部分狠狠地砸进地层,将油气激成巨浪。等大家发现卫怀忠从井架上滑下来时,他已经站立不住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同事们抱起他便往外拖,许多工友落下了感动的泪水。

经过5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沙参2井终于保住了,并从此成为中国新疆石油开发史上的一座历史丰碑,而卫怀忠这位“小铁人”的称号,也与这座丰碑一起,被这片热土铭记。

  

神色不变的小铁人

“简直就是奇迹,中国石油人用血肉之躯创造出了奇迹!”当年,沙参2井的油气流夹带着地层深处的砂石,从地下5000多米的深处喷涌而出,美国井控专家鲍登目睹卫怀忠单枪匹马冲上钻台,切断方钻杆,制服了这条桀骜不驯的“油龙”。为了表达对卫怀忠的敬意,鲍登将自己获得的金钻头转送给了卫怀忠,认为他才配得上这个顶级荣誉。

但在卫怀忠心里,这样的荣誉比不上维吾尔族村民艾合买提竖起的大拇指,因为他知道,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是村民对油田“高度负责任”的认同。

2010年,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卷塔河油田,新疆塔里木乡百姓的生命财产和油田的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卫怀忠带领我们到达托甫台片区时,TP17井的防洪坝决堤了。要堵住决口,必须把防洪铁丝网缠绕在木桩上。由于水流过急,现场无法固定木桩,当抛下的麻包一次又一次地被洪水冲走时,他毅然决定下水搭建人墙。”抗洪抢险队队长胡晓宝说。

卫怀忠第一个跳下去,于是有了第二个、第三个, 在队员眼里,激荡起来的浪花拍打在卫怀忠的脸上,洗刷了连日来的尘土,却没有冲洗掉脸上的坚毅,一如当年他走进沙参2井抢险指挥部主动请缨时的神情。只是当年他还发着高烧,远处的火光映在他的脸上,就像热血在熊熊燃烧。而现在,却是在惊涛骇浪中,苍白的脸色像尘封亿万年的冰川那般坚定。

正当他日以继夜奋战在抗洪现场时,却传来了他女儿所在的TH12146井被洪水围困的消息。“托甫台片区才是重灾区,什么事都要分个轻重缓急。”卫怀忠很淡定,他心中想的,全是保住村民的田地和高产井的正常生产。

“多亏了石油人,我的棉花地保住了!石油人,亚克西!”艾合买提怎能忘记,就是那群红工装制服了洪魔。

     

追求梦想的小铁人

“他的记忆力惊人,一周之内各专业的生产数据能随口说来,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特管中心承担着油田近20项业务,各类生产数据繁杂,生产科人人都知道卫怀忠有这手。

卫怀忠却说:“没什么,若连自己管理的业务都搞不清楚,那还管啥?这都是信息化建设的功劳。”

原来,这个十几岁就参加工作的人,建立起特管中心生产经营信息指挥平台,实现了现代化管理。他是怎么成功的?“以信息化管理打造标准化的产业链条,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卫怀忠眼里闪动着希望。

2010年,特管中心成立了体系编制小组,卫怀忠带领着体系编制小组,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有效将三基、内控、QHSE、ERP及十大管理体系进行融合,建立起了高效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岗位说明书是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工作都是由人去完成,因此,特管中心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说明书,从上至下,必须以此标准执行。”卫怀忠说这话时,正在油田一号供气阀组前,带领着班组员工进行巡检标准化的调研。

管理标准化已经形成,他又踏上新的征程——打造操作标准化和现场事故处理标准化。他的梦想,就像大漠里的风,一直继续着。

     

关爱职工的小铁人

“现在天黑得早,新建的篮球场没有灯光。信访日员工只是提出台球桌面老旧,这一条却没有提。”卫怀忠在晚饭后散步也没忘了操心,对身边的办公室主任王克生说。

特管中心党政班子成员每月定时到基层下访,至今历时三年。因此,有不少员工提出了意见:“每月都来,没什么问题了,别来那么勤了。”真的没问题了么?卫怀忠又开始操心了。

卫怀忠把员工的意见汇总拿到手里,到各生活基层调研后说:“不是没问题了,是不少问题还没有发现。以后党员干部不能坐着等员工提意见,要切身去体会,找出员工在生活上的困难,及时解决并主动将情况回馈给员工。”

员工在生活中有不如意的地方,为什么不愿意提呢?即便主动去排查,但是塔河油田各生活站点分散,点多面广,这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卫怀忠带领着党政班子去查找根源。

“我们提的意见都要经过队领导审核。”卫怀忠一听,心想,这不是“高高在下”的官僚主义么?与“高高在上”不同的是,“高高在下”到基层去,所见所闻都是提前设定。于是,很多基层领导便被约谈。

但是,基层领导也有苦水,一名分队长说:“多数员工所提的意见是工作上的,这些应该由生产会解决;还有部分员工提的要求不符合油田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压了下来。”

卫怀忠决定根治上下渠道不通畅的现象。于是,特管中心在各生活基地设立了4个意见箱,并公布了意见收集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同时,要求各党支部必须将所有意见及时反馈。

“咱们中心就是干实事儿!309基地的主干道上没有路灯,没想到我发了个短信,一周内就解决了。在‘领导信访日’上,卫主任还专门对我进行了回复。现在,晚上走夜路不用提心吊胆了。”特管中心供水管理队女职工袁伟华笑着说。

     

有情有义的小铁人

“记得每到冬季,他一到站点,便先去检查房间里的暖气。”在员工眼里,卫怀忠总是笑容满面。

“有一次,他借着生产旬会,让所有基层干部留下来,默写新出台的‘七想七不干’安全规则。当时,有些人写不全,他动了怒,说你们都不知道,怎么要求员工做到呢?!”在刘勇眼里,卫怀忠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

卫怀忠常年在大漠的生产一线工作,和妻子郝素玲结婚二十多年了,他在家里只过了七个春节,而且每次回家休假都是来去匆匆。家,反倒成了驿站。郝素玲对卫怀忠颇有微词:“春节一年只有一次,你不能甩开你那些干不完的工作,回家跟家里人团聚一下?吃个团圆饭也行呀!”卫怀忠心里清楚对家里的亏欠,虽然犟了几句嘴,还是满口答应一定回家过春节。

但是,2012年的大年三十,依旧是郝素玲陪着两个孩子吃年夜饭。郝素玲清楚,这时候,卫怀忠一定是在偏远站点和员工在一起。

这次,小铁人终于服了软,发给妻子一条彩信,是他在站点与员工一起包饺子的情景。郝素玲看着照片上员工开心的笑容,心里早就原谅他了。但卫怀忠不放心,又打电话说:“这不,员工都没回去和亲人团圆。我带着他们干,得先想着这些人,等过完年我们还有机会团聚嘛,下次再回家过年。”

这次,郝素玲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虽然他又打了个“白条”,但总比没有盼头强。郝素玲说:“我只担心他在野外干了几十年,身体扛不住。但那里就是他的寄托,也只好由他去吧。只要他能干得动,我在家里会一直支持他的。”

 

1984年11月22日,卫怀忠(后右三)与参加沙参二井保井抢险的敢死队队员合影

1984年,在沙参2井抢险现场,卫怀忠(右二)与地矿部领导合影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卫怀忠(右二)领奖场景

卫怀忠手持GPS定位仪指挥勘测员在沙尘暴中寻找井位坐标  张洋  摄

卫怀忠在塔河油田DKJ1井抢险现场布置工作  沈忱  摄

卫怀忠在供水首站检查供水泵运行情况 段波 摄

卫怀忠在塔河油田管道泄漏水体污染演练现场指挥演练   扬娟  摄

卫怀忠到维族村民溺水现场,与轮台县轮南镇副镇长阿力甫商讨打捞方案



信息来源: 
2016-10-31